吸烟有害健康。本站含有烟草内容,18岁以下人士请勿光顾。

国家局网站
  • 2021/01/06具有磁场的劳模

    彭    杨  (毕节卷烟厂)



    周诗华,男,1979年出生,贵州遵义人,中共党员。2002年进入毕节卷烟厂,先后担任机台操作工、工艺质量技术员、值班长、车间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驻厂质监站副站长、一车间主任、工艺质量管理科科长,现任二车间主任。2011年“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入选理由:2014年获“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



    “热忱是工作的灵魂,甚至就是生活本身。年轻人如果不能从每天的工作中找到乐趣,仅仅是因为要生存才不得不从事工作、完成职责,这样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这句话用以勉励当代中国青年,同时也可以用以赞扬投入极大热情工作的人。毕节卷烟厂二车间主任周诗华就是这样一位倾注全部热情工作的人。


    青工的好榜样


    “应该说,周诗华是我们青年职工学习的典范。青年职工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毕节卷烟厂副厂长赵科文在一次车间青年职工座谈会上对周诗华如是评价。

    “勤奋好学”“喜欢钻研业务技能”,这是他刚参加工作给周围人留下的印象。周诗华曾也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他提出了多个工序控制方法和合理化建议,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3年12月,周诗华接手负责车间的工艺质量管理和现场工艺技术研究工作,期间,曾参与工厂多项技术改造项目的方案论证以及多项降耗、降焦工程的测试和研究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车间工艺质量管理流程和制度,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随着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周诗华于2005年开始担任值班长。

    2006年3月,通过竞聘考试,他被任命为制丝车间副主任。

    2010年初,由于工作需要,周诗华调任驻厂质监站副站长。在此期间,他主动参与了厂部滤棒切削试验、参与并主持卷烟重量与吸阻关系等工艺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对生产车间数据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年10月,他走上一车间主任岗位。2014年8月起任工艺质量管理科科长。2015年8月起任二车间主任。


    员工的好领导


    工作中,周诗华很注重员工的培养,他力求构建一个学习型团队。他常对员工说:“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会,所有的能力都是通过不断学习积累起来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用心去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上班时间,在车间办公室里很难见到周诗华的身影。他总是在生产现场,一会在这里了解设备运行状况,一会去那边查看在制产品质量过程管控情况。“掌握情况,换位思考、以心换心,才能深得员工的信赖”,他说。

    “他这人没架子,爽快,做事很认真”,车间员工这样评价他。“他还是大家谈心的好对象。我们出现这样那样的思想疙瘩,他会先从多方面了解原因,之后再跟我们谈话,与大家像朋友一样。正因为如此,在任一车间主任期间,周诗华把一车间打造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那样,使得员工安心、领导放心。自2009年以来,全车间新增技师7人、工程师2人、高级工20多人。车间先后获厂“先进集体”,省委“五好基层党组织”,省国资委系统“青年文明号”“先进团组织”,全国“模范职工小家”“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荣誉称号。


    创新的好帮手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工作,而创新工作需要大量的实践者。

    2009年以来,周诗华通过小改小革、QC、对标等手段,参与设计改进了原虹霓线烟梗二次回潮定量喂料系统,解决了烟梗流量不稳定的问题;组织实施加香、加料系统改进,彻底解决加香、加料工序精度达不到要求的问题,提高了产品加工的稳定性;组织实施水洗梗料液自动回收系统,有效降低了梗料消耗,节约了生产成本等等。

    几年间,他共组织和参与完成2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总计为企业节约资金500多万元。其中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国优、4项省优、1项国家局二等奖、6项获公司奖励;组织专利申报32项;近几年来,他参与的《在线麻绳剔除装置的研发》《降低膨胀烟丝柴油消耗》《降低水洗梗梗料消耗》等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

    2012年12月,毕节卷烟厂就地技改新制丝线正式投产后,面对新环境、新工艺、新设备,如何保证卷烟产品内在质量呢?2013年,在周诗华的带领下,车间组织实施了《降低烘丝机出口叶丝水分标准偏差》《降低烟支端部落丝量》等课题,通过各课题组的共同努力,到结题的时候,车间烘丝机出口水分标准偏差从0.18降至0.10,卷烟焦油盒标值与实测值偏差达到0.3935,工艺执行率达到100%,设备保障能力、过程控制能力得到提高,烟丝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各项指标检验合格率100%。

    2015年8月,周诗华任工艺质量管理科科长期间,正逢工厂制丝线优化升级工作结束。他组织工艺质量管理科工艺员、计量员配合车间工艺员、中控人员等对制丝产能升级的工序进行“生产写实”。为了争分夺秒完成规定时间的写实任务,他带领进行一批又一批带料调试。那段日子他总是早班、中班、夜班一起上,和员工一起吃盒饭,“泡”在生产的第一线。

    丰富的工作指导经验、严谨而务实的工作作风……周诗华身上的这些闪光点都使得他像一个磁场,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领导魅力在吸引着他的整个团队。



  • 2020/12/04找寻“数字”秘密的人



    吴春华   (思想政治工作部)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女人。光洁的额头,一头快要齐臀的乌黑的直发轻轻地拢在脑后,时常一袭纯棉的装束。时代的潮流似乎与她只是擦肩而过的不相干。从认识她,到走近她,她一直那样安静,不疾不徐。

    摘下很多层“圈圈”的镜架,戴上特制的高倍数隐形眼镜。先天性高度近视的邓亚莉每一次在察看了大量数据以后,都会换一下自己的“装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人会因为情绪变来变去,需要你去照顾,而数字不会,它是多少就是多少,在它该在的位置,等着你去找寻属于它们的规律!”大专学计算机、本科学数学的邓亚莉,说起在记者眼里算是比较枯燥的统计工作,她竟然带着些许文艺女孩的俏皮。

    每个月将公司各单位、各部门的数据,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统计汇总,报给省信息委、统计局、国务院国资委等上级部门。这就是她周而复始的统计工作。1998年参加工作的邓亚莉,在2004年公司筹备之初便进入了综合计划部,在数字堆里一呆又是十余年。

    其实,统计工作并非真如她描述的那般简单。公司联合重组的2005年,下属各卷烟厂一直接受当地统计局的指导和管理,因此,各地统计局对各单位的数据有相应的要求、有自身特点,数据统计口径的统一成为规范全公司统计工作的“拦路虎”。邓亚莉清楚地记得那些年的艰难。

    公司成立的前几年,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综合计划部边摸索、边改进。通过指标口径培训,她和各单位统计人员坐在一起讨论,逐步达成了共识。每年年底,每个单位派出一名统计人员对统计报表、原始记录、台账等进行交叉检查,提出某一个数据的口径,就此完善。反复实操多年下来,现在各项数据基本形成一致的口径,许多做法走在了行业前列,同一项指标出现不同数据的现象已经不再发生。

    2007年,统计应用项目系统(1号工程的一次升级)的投入使用,推动了公司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随着行业统计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两打三扫”对产品从生产到出售的全过程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1年,邓亚莉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行物流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深造,她的目标就是要更好适应行业的发展,找寻“数字”背后的秘密。

    国家局每天都要抽取一定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沿着单向的路径进行统计,几点几分几秒都有清晰的痕迹显示,某环节一旦出现差错,任何人都无法掩示和修改,严重时涉及单位和个人的经济考核。天天与数据对话并没有让她觉得枯燥,但并不表示没有压力,只是她更习惯于自我调节一颗平常心。

    “在数据的世界,那些数字出错了,它们不会说话,全凭统计员的一份责任心。”她的口吻带着对数字的怜惜,让人为之感动。有一次,她发现某单位的煤耗1~9月是1500公斤,临近的一个月报来的1~10月的数据是1800公斤,晃一眼,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再仔细琢磨一下,却发现了人为的隐藏在背后的大问题。

    从事统计工作十年来,关于数字的秘密举不胜举,凭着细心和认真,她在一堆堆数字中及时发现问题,追究查实背后的原因,解决问题。这种工作态度得到了与她打交道的上下链的认可。一份信任比什么都可贵地激励着她的成长。

    “日报复杂程度不是很高,但对及时性、准确性的要求高;月报在时间上相对会宽裕些,但比较复杂。基层各级统计员承载的工作压力非常大。”虽然邓亚莉连续多年得到国务院国资委的表彰,但她觉得她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不足挂齿的。

    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邓亚莉表现得十分知足:“与数字打一辈子交道,也不失为一桩浪漫的事!”

    俄国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在贵州中烟成立以来的十年间,在我们身边活跃许多和邓亚莉一样的人,他们甘愿扮演好一个个“小角色”,用执着、坚毅、隐忍书写着自己平凡的职业生涯。


  • 2020/11/10女职工的两个角色

    谭瑾琼周     刘   琳   (贵阳卷烟厂)

     

     

    她,在打叶车间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一路默默地走来,在工厂的不断变革中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她,就是打叶车间综合组组长——汤敬。她不仅是厂级的优秀共产党员,还是先进女职工,更是贵州省十佳“慈母”的代表。

     

    同事眼中的“全能手”

     

    “汤敬,你安排一下……”

    “汤姐,你的电话……”

    “汤姐,这个月……”

    每当踏上打叶车间三楼的楼梯,总能听到诸如此类的“呼唤”声。别看她只是一个基层车间班组的小领导,她可是车间的“磨心”,管辖着车间综合组大大小小的事务。对内要“承上启下”,对外要“上传下达”,车间缺了她可不行,就连车间的领导也笑着说:“要是我哪天来上班没看到汤敬,我这一整天心里都不踏实。”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凸显了汤敬的重要性。

    ——“汤姐虽然是我们的领导,在工作上对我们非常严厉,但是私底下她却是我们心中的‘知心姐姐’,我们有任何事,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喜欢跟她聊一聊,她也会很热心的帮我们想办法,给我们提建议。”

    ——“汤姐很细心,能看出我们的心理变化、情绪波动,她的‘火眼金睛’常常发挥作用,总是主动的关心我们,安慰我们,但并不会“八卦”我们,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温暖。”

    汤敬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勤奋努力,任劳任怨,公道正派,一丝不苟,始终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工作。大家都知道,综合管理是一项特别繁琐的工作,再加上车间综合组都是“娘子军”,难免会有一些斤斤计较,在工作的分配上,为做到“一碗水端平”,汤敬经常回家之后还在考虑谁做这个工作比较合适,该怎么分配工作才能够做到相对公平……同时,她要求组员不仅要做自己的工作,还需要会做组内其他人的工作,这样如果有人有事不在单位,也不至于耽误工作。

    另一方面,汤敬为适应不断变革的管理体制,不让自己在实际工作中落后,她一直不断利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不仅学习管理知识,还加强对统计方面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她还积极参加科内组织的各种相关业务知识、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在提升自身价值的同时,优化了自己的管理模式,使自己的管理更具人性化。她常对大家说,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近几年,每到车间生产机模烟的时候,由于人手不足,汤敬总是率先加入到生产中,捡杂物、撕烟饼,不怕苦不怕累,干得不亦乐乎。看着她工作的那股劲,在场的人都觉得干劲十足。

     

    女儿心中的“慈母”

     

    汤敬不仅有干练的作风,古道热肠,生活中的她还是位称职的好妈妈。 她常说:为人父母,要与孩子共同成长,这种成长,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体验生命的乐趣和活力。

    她认为,无论是长辈还是父母亲,都要把对下一代的爱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把对子女的爱与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结合起来,讲究方法、技巧。当然,严格要求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做孩子成长的“精神关怀者”,多亲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想法。

    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青春绽放的时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以及与人的相处上都会有一定的困惑,发生问题了不知道如何处理。她的女儿,正处在这个年龄段。

    记得有一次,女儿周末回家告诉妈妈寝室发生了一些小摩擦,室友之间就是因为一个同学有优越感、说话比较直爽,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言语间伤害了另一个同学,同学也认为总是针对自己,争吵了起来。听到女儿的诉说,汤敬第一反应不是直接告诉女儿该怎么做,而是先听听女儿的意见,是怎么想的?女儿说:“我觉得这样不好,大家都是同学,无论来自哪里,个人相貌、家庭背景如何,能聚在一起学习就不容易,同学之间应该友好相处,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不轻易伤害别人”。听到女儿的这番话她很欣慰,认为女儿长大了,有了判断能力。她告诉女儿,今后,尽量多与父母、老师、同学沟通,遇事一定要告知父母,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

    和女儿的学习成绩相比,汤敬更看重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记得女儿高二分文理科,女儿选择理科,原就读的班级被解散重新分班,进入新班级。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女儿几次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回家之后边哭边说自己不想读书了,太累。听到这话后,汤敬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在平复自己的心情之后,并没有责怪孩子,而是先问清楚不想继续读书的原因。经过一番沟通,她立刻明白,女儿是因为自己的成绩落差太大,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流沟通不畅,导致压力很大,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知道了原因,就好“对症下药”了,她安慰了女儿,并尽量平复女儿的心情,待她平静之后,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高二是你的转折期,同学都不愿意被分到其他班,但是学校有考虑,进入新环境就要尽快地调整自己,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同学友好相处,心态很重要,一定要重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否则只能被自己打败,要主动的去学习、去问,和老师沟通、同学交流,把不懂的地方弄懂;其次,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考出理想的成绩必须注重日常的积累;最后,妈妈希望你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和同学互勉共进。”女儿听了妈妈的一番话,情绪逐渐平复,重新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并表示今后一定会认真努力的学习。在她的引导下,女儿重拾了信心,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

    “我们是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有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为冲突提供一个解决的方案:可以出去散散心,或者大家各自安静一会儿,又或者大家一起吃点东西等等。这些冲突都是孩子成长阶段所需要的,我们可以持续保持关注,但让孩子来主导,自己解决剩下的问题……”汤敬说道。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