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有害健康。本站含有烟草内容,18岁以下人士请勿光顾。

国家局网站
  • 2021/06/25和谐大家园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2008年,遵义卷烟厂迎来了30岁的生日。为了表达对它的祝福,二车间准备了两个文艺节目以示庆贺。一是《健身操》表演,一是《和谐大家园》的民族舞蹈。

    演出队伍的成员皆是从二车间各个岗位上选调出来的,有的还同时参加了两个文艺节目的演出。为了支持这次文艺节目的演出,车间领导、各班班长统筹安排岗位人员,解决了演出人员不能工作的后顾之忧,保障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和谐大家园》体现的是中国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精神,要跳得欢快、热闹。我们舞蹈队分为两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生的舞蹈以彩带舞为主,体现动舞;女生的舞蹈以跪舞为主,体现静舞。这样动静结合,总体上以男生的彩带舞为主。

    排练节目的第一个星期完全脱产到舞蹈教室向老师学习,后来都是在工作之余抽时间来排练,所以队员们在第一个星期内都拼命地记动作。每个人都是对方的老师,每个人又都是对方的学生。带队的二车间党支部书记万进有一定舞蹈底子,于是她也认真地跟我们一起排演舞蹈,用她的话说就是“多一个人记得,总是好的。”我们排练舞蹈分三步走,首先由老师教,再由学得快的同事教,最后由自己对着舞蹈教室的大型玻璃练习、纠正自己的动作。我们队员大多数是没有跳过舞蹈的,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不一致、节拍跟不上,这些都阻碍我们舞蹈进度的问题。比如说,音乐一响,女生就要从舞台的后方跑到前方去做几组动作亮相,大家跟不上节奏,不是跑得快了,就是跑得慢了,不是你的胳膊打着我了,就是你的脚踩着我了,真是一个乱字了得。万书记召集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方法来。我们冷静下来,认真分析出现的问题所在。原来这支舞蹈的伴奏音乐过门太长,有2个八拍,大家节奏感不一样,就出现了你推我赶的状况了。我们两边分别选出乐感强的徐春艳、张起带队,小声喊着节拍进行排练,果然步调一致了,非常整齐。我们的手要一齐由下向上挽几次花,手不整齐就容易伤人,尤其女生手上还留着长指甲,一不小心,手臂上就多了几道红印子。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想办法,第一,留长指甲的女生一律剪掉,第二,每人的手臂轻微地挨在一起,一起上下舞动。这样,手臂舞蹈也能舞好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后面的舞蹈问题都这么商量着解决了。

    舞蹈队每天的排练下来,全身酸痛。男生手是最酸的,女生腿是最酸的。相对地,男生手腕是最苦的,女生膝盖是最苦的。两条彩带没有几两重,可是要长时间地有节奏地舞动好它,而且要有飘逸灵动的感觉,有欢腾热闹气氛,就得下苦功。女生的跪舞很简单,可是必须找准节奏,整齐地边跪边舞,而且跪了就不能随便地调整跪姿,不然会破坏整体静舞的效果。所以女生们为了一跪成舞,一遍又一遍地苦练,即使膝盖跪青、脱皮了,也都强忍。

    舞蹈队中同时参加两个文艺节目的队员是最苦、最累的。其中李友生等因为工作岗位实在差人,必须一边工作,一边抽时间排练。他是个充满文艺细胞的人,年轻、富有朝气,全权负责了《健身操》的编导、教练和音乐师。高强度的工作、高负荷的排练,他没有一字半句的抱怨和哀叹,始终保持着阳光般的笑容。韩麟也同时参加了《健身操》和《和谐大家园》的演出,排练中他不慎把脚扭伤了,高高地肿起来,但他依然谈笑风生地把两个节目排练好,直到完美地演出。

    经过短短的一个月的排练,我们舞蹈队终于在厂庆的舞台上精彩地表演了这两个文艺节目,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我们队员的脸上洋溢着快乐、满足的笑容。    (吴鸣雁

  • 2021/06/01茅草铺的昨天和今天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说起遵义市的茅草铺,遵义人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要说我厂老厂区在茅草铺,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

    八十年代初,遵义柴油机厂和原南白烟厂、遵义外贸茶厂合并成立为遵义卷烟厂时,茅草铺厂区是主要生产基地。

    那时,乘坐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从火车站绕道医学院才能到达茅草铺。一条窄窄的崎岖街道,两边座落着摇摇欲坠的破矮茅草房。路是石子路,晴天一脸灰,雨天两脚泥。如遇下大雨,整个茅草铺就会淹成汪洋大海……经过右边的汽车修理厂,左边的拖拉机厂,再往前走就到达上班的目的地了。

    当时我在茅草铺工作、生活了整十年。记得我们孩子正在上小学,由于茅草铺地段没有学校,只得把孩子送到市区去上学,路途远,交通又不便,孩子又小,没办法,我们只好每天接送。当时真是苦死我了,丈夫在厂里当车间主任,工作特别忙,经常加班加点,根本无暇顾及家里,所以里里外外全靠我一人操持。我既要忙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往往是顾得了这头又顾不了那头,整天累得我是筋疲力尽。好在我终于坚强地挺过来了……

    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遵义市政府开始着手对茅草铺进行改造。1986年,遵义市经过招商引资,来自浙江、四川、湖北、广东等地的商贩们纷纷涌向茅草铺做起了生意,在这里实现着他们的梦想。

    如今,走进茅草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华、热闹的场面。宽阔的林荫大道两旁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琳琅满目的商店、宾馆、酒楼,以及医院、学校云集在此。遵义市最大的客车站,中心血站,市区公共汽车的起、终点站也在茅草铺落脚。左边通往新建的南京路和广州路,前边连接崇遵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使得茅草铺成为我市重要的交通枢纽,茅草铺老厂区继续为我厂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上班下班,我们走在茅草铺的大街上,低矮的茅草房和坑坑洼洼的石子路早已由高楼大厦和平坦的水泥马路替代,在老厂区工作也没有了那种好像生活在乡下一样的感觉。

    看着眼前茅草铺的变化以及我厂的变化,我由衷我们党的正确方针的指引,感激改革开放,感激遵义人民的共同努力,同时也感到自豪和甜蜜。时光证明,正因为有了遵烟人三十多年的奋斗努力,遵义卷烟厂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刘新衔

  • 2021/05/11难以忘却的岁月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20多个年头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每当我看见高耸矗立的现代化厂房,走在洁净明亮的车间里,心里总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涌动的回忆会把我带入那一段艰难创业而又令人值得回味的日子里。


    那是1987年的冬天。严冬时节里白雪皑皑、滴水成冰,人们大都喜欢猫窝在温暖的炉灶前,就着火炉的热意享受着温暖,唠嗑着不着边际的“闲言”,期盼和盘算着春节……就在这冰天雪地中,遵义卷烟厂“MK8筹建组”的工友们,却正面对着车间里一堆冰冷的设备一筹莫展,四周都是污蚀的油污,空气中充斥着阵阵变质的异味,伴着寒气侵袭着他们的身体。对于那一台台肢体不全、破旧不堪的洋设备,除了知道其出生地与我们不同外,其它的认识和了解都是一片空白。一向有信心有干劲的遵烟工人此时却不知从何向它们下手,要谈调试驾驭近乎天方夜谈。此刻大家的心情就像这个季节,冷冷的沉到了底,怎么办?

    八十年代的中国卷烟工业经营,是生产规模决定市场的格局,谁拥有多少嘴烟的生产能力,谁就可拥有多少市场。卷烟企业的管理者们无不为之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努力奋斗。但是,当时的中国嘴烟设备生产刚刚起步,根本无法为崛起的中国嘴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因此,不管是谁获得国外淘汰机型进行嘴烟生产都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

    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随着企业蒸蒸日上发展的需要,不容有太多的时间去多想,一群生猛的小伙子接受了领导的重托,怀揣着职工的期盼,就这样站在一堆洋设备面前……他们中间大多数人只是接触过初级卷烟操作,哪里见过如此“先进”,却又面目全非的机器设备,但大家坚信“狭路相逢勇者胜”,工作就从原始清洗机件着手,技术活从手工比对比找工装位,盘车点动一点一点对,还不忘常常根据自身工作经验进行改进。但所谓改进,大部份也是因为搞不懂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凭自己理解进行操作,却大都是闹了笑话又走回头路。

    在这样的磕磕绊绊中我们一路前行,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不断的经历着失败和痛苦。大年三十那天,人们都带着新春的喜悦回家了,而这一群人却还在冰窑似的车间里热火朝天干劲十足。

    不知不觉中,时间步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世上事物竞有这般巧合,在经受了千般的考验万般的艰辛后,设备组装、调试工作居然如春天那样有了新的起色。第一台MK8卷接机就是在一个春风拂面的日子里,吐出了梨花般的支支嘴烟,这来之不易的成功,让被枯燥不已的工作消磨得疲惫不堪的同事们心花怒放。

    那是1987年的4月26日,对我们MK8线乃至整个遵义烟厂都是个里程碑的日子,因为在后来的岁月里,遵烟厂的“银杉”嘴烟在MK8生产线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糙到精,与甲烟生产线上的产品齐头并进,以迅猛发展态势占据大西南的半壁河山。

    在记住这个日子的同时,我也一并记住了曾经与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们,正因为有他们不图名,不求利的奋斗精神,用“拼”字铸就了辉煌篇章,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演绎出遵烟在那个年代的奇迹。20多年过去了,一路风雨兼程,历经磨难的每位伙伴的名字,在我的记忆中依然那么深刻。他们是赵平、朱吉、张黔岳、魏春生、赵洪波、李伟、兰良域、陈坚等。

    以此回忆,向他们表达我的敬意。 (欧安明)

  • 2021/04/26“八零后”的筑梦之旅

    王维洪   (遵义卷烟厂)



    王永峰,男,1983年出生,贵州遵义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工程师。2010年进入遵义卷烟厂,担任二车间设备员,现任二车间副主任。

    入选理由:2015年获“贵州省劳动模范”



    2008年7月,研究生毕业的王永峰进入贵州航天精工就职,不久便晋升为信息中心主任。可是,为了能从事机械专业相关的工作,他毅然离开贵州航天精工,“固执”地来到贵州中烟遵义卷烟厂担任一名普通的设备管理员。

    在遵义卷烟厂工作期间,王永峰参与的“烟枪拦条和电烙铁改进”等7篇论文陆续发表,“烟枪吸尘罩改造”等5项实用新型专利成功申请以及“CH小包透明线制动装置改造”等QC项目获奖,这些都大大地鼓舞了他。

    “很庆幸当初选择了遵义卷烟厂,让自己能在喜欢的机械设备专业上得到继续深造,发挥自己的专长。”这是王永峰来到遵义卷烟厂工作后的切身感受。

    在“PROTOS上胶辊改造”项目期间,王永峰常常在下班后,依然守候在设备旁,不断拆卸、不断安装上胶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认真观察上胶辊的运行规律和状况,然后返回办公室,针对观察到的情况,查阅参考资料、绘制零件图纸、撰写改进方案。常常因忙碌而忘记吃饭,因熬夜而两眼通红。这个项目成功将车间上胶辊的使用寿命从半个月延长到半年,一年就为车间节约近20万元。

    信息管理并不是王永峰的专业,最初只是他的一项爱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遵义卷烟厂多个网络系统的都在他手里创建,并逐渐成为维护者和管理者。而这一切源自于一份热爱。

    2011年初,王永峰在遵义卷烟厂一车间实习时,他看到车间工艺员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在重复做同一件事:抄写设备上的烟丝温湿度指标,计算各种温湿度平均参数。那时,他就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发出一个数据导出系统,用电脑自动统计各种烟丝温湿度指标。

    就这样,他开启了自己的信息人生。

    凭借他的“钻”劲,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就成功为一车间开发了“关键指标实时监控数据导出系统”。该系统时时刻刻都能自行统计、运算出各项烟丝关键指标,大大提高了该车间烟丝数据的统计速度、精度和效率。

    “王永峰是一个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超强的人,他能把所有的数据统计、数据整理工作都用软件来代替或辅助处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信息高手。”这是同事饶舜对他的评价。

    工作至今,王永峰已先后自主开发或参与开发了《遵义卷烟厂学分管理系统》等九项管理系统,其中难度最大、数据最多的系统当数《卷烟机图册软件(单机版)》系统,该系统涉及762张专业图纸,22488项配件。

    “以前,我们常常需要花大量时间来寻找配件,短则七八分钟,长则半个多小时,现在运用《车间配件管理系统(在线版)》后,只要在该系统内输入配件编号,几秒钟就能找到它们的位置以及出入库和库存情况。”二车间副主任工程师程卫对该系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王永锋办公室,年轻人很多,与其说他们是王永峰的同事,不如说他们是王永峰培养的新人,带领的徒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辅导学徒,更多的是教会他们查阅资料的能力,提高自学的能力”。这是王永峰对“师带徒”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王永峰是一个好老师,除了知识传授外,他更注重对我们自学能力的培养。他手把手地教会我们如何在‘中国知网’等专业网站上检索查阅专业知识,如何通过电子书籍提高自学能力。”该车间职工罗仕欢说。

    近年来,王永峰多次参与了国家局职业技能鉴定实操题库《PASSIM实操题库开发(初中高级)》等培训教材的编写。教材编写中,王永峰发现人工组卷存在知识点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试题难度和知识点组合表来组卷,但是此时距离教材结题时间只有两天。

    “利用两天时间来完成一个周的试题组合内容,几乎不可能完成。”教材编写小组的同事对此提出担忧。

    “困难再大我都要尽力尝试一下。”王永峰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那两日,他每天都工作到半夜,对教材涉及的300余个知识点进行梳理,编写《试题知识点组合表》和《试题难度组合表》,最后根据两张组合表科学组合出新的30套试卷,使试卷的难度和知识点更加合理均衡。

    如今,王永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但他依旧用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孜孜以求的学习信念,撰写着一篇篇论文,开发着一个个系统,培养着一名名新人。他相信,有了知识和信念,心中的梦想之花就一定能尽情绽放。



  • 2021/04/05创新勇者

    林    杰   (技术中心)



    惠建权,男,1969年出生,山东省单县人,高级工程师。1991年进入贵阳卷烟厂,先后从事卷烟卷制生产、烟叶技术、卷烟配方设计研究工作。长期负责卷烟维护工作,主持研发了“贵烟·国酒香”系列品类等二十余款卷烟产品。全国卷烟评吸委员会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现任)委员。2016年,获“烟草行业十二五科技创新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入选理由:2015年获“贵州省劳动模范”

    惠建权,从事卷烟配方研究工作达21年,开发、维护过的卷烟品牌达到二十多个,几乎覆盖了贵州中烟目前在产的所有品牌,可以说是贵州中烟绝对的“专家”,而以他每年主持30次以上的卷烟中试来看,更称得上是绝对的“劳模”。

    接受采访时,他刚参加完授牌仪式回来。6月10日,经省总工会副主席程安亲自授牌,以他名字命名的“惠建权劳模(专家)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这是贵州烟草行业中唯一的专家型劳模创新工作室,也是贵州省自1991年开始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来的首批专家型劳模创新工作室。

    而当坐下来,准备和这位“专家劳模”聊起获奖感受时,他却摆摆手不愿多谈。直到聊起他二十多年的研发创新经历时,他才打开话匣子,兴致勃勃地谈起了他的创新之路。


    新起点


    1994年,惠建权进入技术中心,首次参与卷烟配方研究工作。虽然他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学习的是相关专业,但和毕业后3年间他先后从事的卷制机操作、烟叶分级和生产管理工作相比,这无疑是他在创新路上的新起点。

    这个工作不简单,卷烟配方研究作为卷烟技术研发中的核心工作,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都非常之高。配方中包含烟叶、香精香料、材料等多项成分,在设计时要考虑感官风格、烟气指标、加工工艺等多项参数,甚至还要考虑成本、储量等综合因素。原来参与设计的一般都是由十多年经验的老同事担任,对惠建权这么年轻的配方研究者来说,的确是压力巨大的挑战。

    “刚开始参与设计时有些吃力,但更多是兴奋,是敢于争先的精神。”面对高难度的挑战,面对全新的领域,他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鼓足了干劲。

    “我还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向老专家学,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学习计划也是创新的关键,学习是提高知识储备和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最重要的是更多的实践。设计是纸面上的东西,只有迅速实践并反馈之,才能了解到最直观的感受,积累出最重要的经验。”他在配方、加香、材料、工艺上反复做了大量实验。

    好的计划和加倍的努力,以及大量的实践,使他顺利地熟悉了设计研究工作,真正走上了创新之路。而在车间、原料部的工作经历也为他的设计丰富了工艺、原料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打开了更多思路。

    很快,创新就结出了硕果。1997年他参与设计的高档卷烟——“精品黄果树”就获得了贵州省优秀新产品奖。而后在2003年,他参与设计的黄果树(佳品)牌卷烟产品又再次获得“贵州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这两个省级奖项的评选都极为苛刻,要求在设计、制造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拥有核心技术自主产权,且必须获得市场认可。那一年,他不仅荣列获得表彰的5人之中,还是其中最年轻的设计者。

    为了更好、更直观地掌握配方设计的情况,他还练就了“绝学”——卷烟评吸技能。经过二十年艰苦、枯燥的苦练,几近评吸了近10万支烟的他,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烟草专卖局卷烟感官评吸考试,连续被聘为全国卷烟评吸委员会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现任)委员。


    新征程


    2008年,技术中心按照公司要求,推行管理机制改革,启动了“品牌研发项目制”。时任贵州中烟党组书记、总经理白云峰亲自“点将”惠建权,要他担任品牌研发组的项目经理。

    与之前的卷制机机长岗位来说,这个管理岗位对惠建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研发和管理经验外,更需要融合团队的能力和创新管理的手段。

    “说实话,一开始有点退缩,搞技术习惯了单兵作战,一下要统揽全局觉得有点不适应。”期间,白总专门找他谈了几次话,体现了公司对研发的重视,他逐渐打消了顾虑。“有领导的关爱。我很幸运。”惠建权说道。2009年,时任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的姜成康在贵州中烟调研时,到技术中心慰问研发人员,当时还亲自到惠建权的办公室与他亲切交谈。

    “我下定了决心,就是要发挥敢于担当的精神。”惠建权笑着说。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就是打造学习型组织。惠建权从自身学习抓起,然后按照学习型组织要求的愿景、结构,将品牌研发组“重组”成扁平化的、开放化的学习型组织。团队中上下级的从属关系变成了工作中的“小伙伴”关系,全员学习、创新的能力大幅提高。

    第二把“火”是将研发模式转变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惠建权亲自带队,深入各级市场,与经销商、消费者“面对面、零距离”接触交流,获取了大批来自第一线的经验,为他们维护产品提供了灵感。如他们在调研中收集到“贵烟(硬高遵)”品牌,消费者反映“太辣,太涩”的意见后,经过详细分析,仔细论证后,对这个老明星品牌大胆操刀,重新改善配方,突出烟草香的谐调满足感,让口感变为更为柔顺。改善配方后的硬高遵一下就“火”了,销量从2007年的1.1万箱,涨到2009年的1.7万箱,2010年更是接近2.4万箱,维护的三年间销量实现翻番。

    第三把“火”是提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差异化。惠建权强调要在研发中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到知识产权为我所有。他率领的品牌研发组承担的《特征香薄片的开发与应用》项目,成功转化应用特征香薄片技术到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使“贵烟”品牌彰显特色优势更为突出,充分贯彻了公司“彰显特色、自成体系、注重成效”的创新思路。他参与研发的《贵州优质烤烟中性香味物质的分析及提高中挡烤烟香味物质的研究》项目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环保型烟丝膨胀介质开发及应用技术研究》研究开发的新型环保介质更是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

    实践证明“三把火”的卓越成效。磨合成功的品牌研发组发挥了强大的创新和研发能力,相继开发出“贵烟”(喜格5mg)、“贵烟”(喜格7mg)等多个优质产品。其中,“贵烟”(喜格)成功使贵烟减害降焦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填补了贵州卷烟低焦油现有品牌的空白。


    新跨越


     2011年,任职技术中心副总配方师刚满一年的惠建权,接到了研发“能感知”援酒入烟“贵烟”跨界新品类“国酒香”的重大任务。

    “国酒香”是当时“贵烟”品牌的“经典本香”“时尚新贵”两大系列之外的全新系列产品。而在烟草行业中,一个新品类的问世凝聚着企业数十年时间里将原料、配方、材料、工艺进行统筹组合和再创新的结果。可以说,开发新品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是做到该系统的最优化。

    面对新品类的开发,惠建权首先是对新品类的研发特征进行分析。几个关键词,“跨界”“援酒入烟”“能感知”都是这一款显著特征,也是卷烟配方研发设计中的高难点。“跨界”是汽车行业中经常使用的理念,在烟草界提出“跨界”的概念,这是首创。“援酒入烟”指的是寻找到合适途径,将“贵烟”和国酒茅台融合在一起。而“能感知”既是最难得部分,也是最简单的部分,因为只要前面的两个难点做好了,产品自然就能实现差异化,也就能实现“能感知”。

    然后,惠建权组织由原品牌研发组扩编重组而成的产品一所成员们开展了头脑风暴,用“敢于攻坚的精神,跳出烟草做烟草”的思维,积极进行跳跃式的思考。“团队里的老大哥,有30年的配方研发经验的黄新民从原料角度提出了新品类的工艺研发方向;多年的合作伙伴,曾担任过品牌项目经理的黄正虹从香料角度提出了新品类的原料选择方向;品牌组的‘原班人马’,青年主力军杨盛刚从配方角度提出了新品类要具有个性需求的方向……”很快,系统工程就搭建好了框架,确认了最优化的方案。

    上下一心,其利断金。很快,一项项难点被突破,一项项成果在收获。在历史储备上,他们提取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将酒对烟丝进行工艺处理的宝贵经验。在原料选择上,确认独有的烟叶原产地专属烟区,通过烟叶与茅台高粱基地实行轮作,使烟叶具有独特的本香。在生态环境上,他们将原料在茅台酒窖中窖藏调制,使烟叶的品质更加醇和。在加工工艺上,他们充分利用“贵烟专线”,实现对国酒香产品的“精细加工、精准配方”,充分保证“贵烟”(国酒香)卷烟产品的风格彰显和质量稳定。在配方上,他们实现了调香调味板块化,针对不同规格国酒香产品个性需求灵活设计,此外,还采用了针对国酒香产品研发的特征功能性薄片。围绕国酒香研发的各种胶囊技术、生物降焦等多项新技术和特色工艺成果也逐渐成型。

    随着研发的11个“贵烟”(国酒香)新品样进入评吸测试定型阶段,2012年9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贵烟”品牌发展座谈会上,“贵烟·国酒香”终于横空出世,成为了“跨界第一香”,最具感知力的中试卷烟新品类。

    “可以说,国酒香品类研发的成功,代表着贵州中烟研发已经走上了新高度。”在总结新跨越时,惠建权这样说道。“贵烟”国酒香系列中的国酒香30、小国酒香、国酒香15等品牌陆续上市,“贵烟”品牌销量不断创下佳绩。毫无疑问,新的跨越得到了成功。

    聊完惠建权的创新之路,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惠建权身上“专家劳模”独有的精神,毫无疑问,他和他率领的学习型团队已具备了这种敢于争先、敢于担当、敢于攻坚的精神。

    时任贵州中烟总经理白云峰对他的这种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不少同志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履责,殚精竭虑,尽力而为,同样是一种德。技术中心惠建权等同志获评为全省劳动模范,靠的就是高度的责任感、务实的作风、钉钉子的精神,做好每一件事,完成好每一项任务,这样的事迹一桩桩、一件件累积起来,就会感染、感动、感化每一位同志,就会形成正能量。”

    是的,这种如“钉钉子”般的敢于争先、敢于担当、敢于攻坚的精神,不仅是技术中心搞好创新研发、发挥科技乘数效应的精神,也是贵州中烟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全面创新,持续提升总体竞争实力的精气神。



  • 2021/03/01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杨强华     朱文华   (贵阳卷烟厂)



    吴国忠,男,1967年出生,贵州黄平县人,中国共产党。1988年进入贵阳卷烟厂后,先后任二车间工艺员、三车间质量主任、二车间党总支书记、一车间党总支书记;2010任贵阳卷烟厂工艺质量管理科科长;2015年任贵阳卷烟厂副厂长。

    入选理由:2015年获“贵州省劳动模范”



    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把自己该做的事做了而已”。

    从一名农村娃,成长为国有大型企业部门负责人。27年间,吴国忠先后荣获厂“优秀共产党员”、公司“先进工作者”、省国资委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省劳动模范……他的人生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谈及当上劳模后的感想,48岁的吴国忠语气平淡无奇,因为他的心里没有什么比“把工作做好”更重要。

    人生在勤,不劳何获?在吴国忠27年的职业生涯里,每一项成绩都是“拼”出来的。1988年,他以优异成绩从省农机学校毕业后到烟厂卷包车间当上了学徒工。“我从农村来,能当上工人很满足,所以特别珍惜工作。”于是,他不断给自己“加码”,一有空就钻研技术,围着老师傅问这问那,有时候为了琢磨一个细节就在车间里“泡”通宵。“当年贵阳烟厂正在推行全员质量管理,我比较积极。”吴国忠主动参加竞赛表现突出,工作仅1年就被借调到一分厂技术科任工艺质量管理员。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人生彻底发生改变——工艺员、车间质量副主任、车间党总支书记、工艺质量管理科科长,每一个岗位,他都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每一次进步,他都视为起点,谦虚学习。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本科学历。

    “责任如山,做事要对得住单位对你的信任。”吴国忠“爬哪面坡唱哪首歌”,而且每一首都唱得悦耳动听。

    1996年,吴国忠任卷包车间质量副主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投入到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中,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为提高卷烟产品质量,促进烟厂创造良好经济效益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6年,他上任卷包车间党总支副书记伊始,就将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高素质高技能的团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业务能力过硬的质量管理者,吴国忠毫无保留的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大家,为企业培养了许多人才,现在有些人已走上了管理岗位。

    2008年,他调任制丝车间党总支书记后,在人才培养、管理和使用上大胆尝试,提出“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为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提供干成事的平台,并主动承担厂工资绩效改革试点任务,对车间收入分配制度进行“重置”,打破了多年“大锅饭”的诟病,“点燃”了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了车间生产,为厂里工资绩效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2010年,他又调任工艺质量管理科科长。这一年时值工厂异地技改搬迁到新厂区,面对新设备、新工艺、新流程的变化,职工对操作流程和方法还不熟悉,品牌参数需作大量测试,生产存在很大质量风险。为确保生产平稳运行,吴国忠带领团队深入一线夜以继日写实,与产品设计部门积极沟通,进行大量的工艺测试,针对新厂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的实际,建立了新厂管理制度和防差错工作机制,实现了新厂平稳接用。

    2011年,工厂提出快速提升“做精产品”能力的要求,他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管控方法和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整套流程管理、工序管控工艺质量管理体系,细化了各管理层级的管控内容和方法,并主持编写了《工艺质量过程管控规范》,通过实施使过程管控能力显著提升。自公司2012年起实施工艺质量管理审核评价以来,贵阳卷烟厂连续三年获评价第一名。

    “劳模更应该珍惜荣誉,所作所为绝不能让‘劳模’这个光荣的称号蒙羞,也只有这样,才对得住组织的关怀和职工群众的信任。”吴国忠认为,产品是有文化内涵的,作为工艺质量管理者,目标不是拿个奖、评个名次就完了,而是要永远坚持把产品做到更好。

    坚持,是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而功名,考验的则是品性。吴国忠就是一个经得住历练、受得起考验的人。

    2015年7月,在通过上级的考察和职工的测评,经公示无异议后,他走上了分管工艺质量的副厂长岗位。“我就是烟厂的一名普通职工!组织上让我做什么,就想尽办法去做好。”在他看来,“副厂长”和“科长”的区别仅仅只是岗位的调整,没有太大变化。功名于他,风轻云淡。

    “要说变化,那变的就是眼界和思路。”走上厂领导岗位的吴国忠在谈到对未来工作谋划时,深感责任重大。“以前考虑的或许是具体的一些工作,现在岗位变了,思维也要跟上变化,任何事情必须站得更高、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说到这里,他打了个比喻:以前自己就是手指,按照大脑传输的指令完成动作;现在成为大脑的一部分,得发出指令,而这个指令不能出错。“必须坚持在党委的领导下,服从集体、服从大局。”吴国忠说,一个人、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团结才是发展的根本。

    作为厂主要领导的副手之一,吴国忠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让产品质量“灵魂”更加灵动,使“贵烟制造”管理品牌更加响亮。“必须坚持‘做精产品,和谐发展’主基调,要在工艺质量管理的精益化上下足功夫。”他认为,实现产品的设计思想,达到效益好、成本低的生产经营理想状态,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必须通过优化流程、精益管理、规范过程管控,让每一名职工都清楚知道每一个环节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平实无华也有大力量,因为真实,因为真诚。“和其他所有职工一样,我仅仅只是想把工作干好。”吴国忠不善言辞,但真情流露,他的这句话里,充满了对企业和事业的热爱,饱含着对同事的深情厚谊。他的人生因“贵烟”而舞,为“贵烟”而歌——因为懂得更为珍惜。


  • 2021/02/02《烟腔》背后四十年的烟草人生

    吴春华   (思想政治工作部)


    黄国跃,男,1958年出生,广东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个人文集《烟腔》,发表几十万字多种风格作品。1977年进入贵阳卷烟一厂,从制丝工、机修工,逐步成长为厂团委书记、宣传处处长、厂工会副主席,1988年创建《贵烟报》任主编;1993-1998年任贵州黄果树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销售公司副总经理,1998-2001年任贵定卷烟厂副厂长,2002年任省烟草公司办公室副主任;2004年工商分设任贵州中烟办公室负责人,2005-2010年任公司办公室主任,2010-2016年任公司法律与改革部部长。

    入选理由:2015年底获“烟草行业‘六五’普法先进个人”



    一部《烟腔》,文如其人。正如白云峰总经理在该书序中写道的:“国跃先生的职业生涯是在烟草中度过的,近四十年,曾经不同的岗位,涉及烟草工作的方方面面,职业经历丰富……《烟腔》,源于生活,有本土腔,人情味。以中性的眼光看烟草、看社会、看世界,有辛辣的批判,也有哲学的思辨,文风秀丽清婉,诙谐中透着犀利,轻松幽默又引人沉思。在字里行间,文里话外都体现作者对生活、对职业的热爱,对烟草事业贡献的拳拳之心……”

    眼前这位主人翁——黄国跃,在烟草这片“江湖”上有着众多传说,是一位善于写故事、乐于讲故事,也愿意且有能力把故事讲好的烟草“老人”。“黄西牛”“黄老邪”等雅号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不胫相传。

    2010年,担任6年第一任办公室主任的黄国跃调任法律与改革部部长,这一年他52岁。他凭借多年烟草工作的经验积累和极强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游刃其间。当我们走近黄国跃亲历的那个时代,回忆贵州烟草辉煌灿烂与低回尴尬,不难发现他身上有一种敢担当、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实现了他的“一场人生,三部曲”的故事。且让我们一一品味和回忆这位烟草人的故事。


    善于学习,爱岗敬业


    黄国跃是一位个性强、能力也很强的老烟草人。长期大量阅读国内国际时政,书写慷慨杂文批判传统、针砭时弊,练就了他过硬的文字功底。任办公室主任那些年,一份份工作报告、汇报材料,都能体会到他准确的文字把控能力和适度表达的用心。他还是一位“游于艺”的普通人,羽毛球是他最爱的业余运动;喜欢旅行、行走于世界各地、国内国外,观当地人文是他的另一喜好。“我最大的个人爱好是爱这个企业,一部《烟腔》足矣表达。”是的,无论是干政工、管销售还是企业管理,黄国跃坚守着自己的那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执着——

    至今,还有一帮老烟草人依然忘不了,1986年在贵阳卷烟一厂举行的那场集体婚礼。那时,黄国跃二十几岁意气风发,代表厂团委亲自主持了50对职工新人的婚礼。作为新婚礼品,每对夫妇都领到一个搪瓷脸盆、一张床单和一堆洗漱用品,笑容写满了每一张脸……如今他们大多数已从工作岗位退了下来。

    至今,还有一帮营销战线的老兵记得,20世纪九十年代,“西牛王”作为贵阳卷烟厂品牌一度供不应求,一时“洛阳纸贵”,而时任“西牛王”品牌经理的黄国跃因其业绩突出,身材又与犀牛十分巧合,同事和客户为了方便,亲切地把他称呼为“黄西牛”……

    至今,还有很多人对2005年贵州黄果树烟草集团公司挂牌仪式记忆犹新。为了请到当年春晚最具感染力、震撼力的“千手观音”邰丽华一行来到挂牌仪式现场,负责筹备工作的黄国跃,费尽周折,通过省残联、中国残疾人协会终于与“千手观音”剧组联系上。他将企业价值观与她们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结合起来,与这帮年轻人真诚交心、谈心,增进感情。精彩的演出感动了所有来参加挂牌仪式的全国嘉宾,贵州烟草也因此在全行业名声大噪。


    勇于担当,直面困难


    2006年某个周一的早上,黄果树酒店大楼(当时贵州中烟机关所在地)一楼大厅的边边角角,黑压压地坐着、躺着上百名因某厂关停上访者,楼道的空气中充斥着被褥、饭食、脚丫混杂的气味,以及对原安置不满的语言,上班的职工只能侧身挤进电梯间。兼维稳办主任的黄国跃按照公司领导的安排,同几位同事在现场一边做着耐心疏导工作,一边商讨着预案。连续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直至缓解矛盾、上访人员撤离。

    在贵州中烟改革转型初期,部分工厂关停并转,这样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员工对改革举措不满,举着牌子引来媒体关注;有的复退军人提出不合理要求,聚众上访;有的员工对某项处罚表示不公,提出申诉……一旦涉及到利益之类的敏感问题,在政策与期望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差距,于是为了合理与不合理的诉求,经常会有很多群体和个人到公司、省委省政府上访,维稳工作任务艰巨。

    每次遇到这种情景,黄国跃总是在第一时间来到现场,不躲让、不回避、敢于担当,直面矛盾和问题实质,协助公司领导,既富有爱心又坚持原则,及时化解上访者的极端情绪,赢取时间,争取回旋余地,为企业解决了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

     “法律是冷冰冰的,执事者却应当柔性卓然。”黄国跃对于自己法改部部长的职责定位更透着一些温暖的意味。2011年,为了保证企业经济利益持续提升,没能纳入技改的兴义卷烟厂,将从生产点转型为辅助部门,几百名职工对于个人和企业的发展满腹疑虑。宣布转型工作正式开展的那一天,厂里几个会场都坐满了人,黄国跃面对情绪失控的职工,喷着火一般的眼睛,他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心理开路,心情架桥,清楚讲述政策条规,以及政策给个人发展带来怎样的前景等等。职工们的情绪一点点冷静下来,逐步达成共识和交融,赢得了职工的信任,为企业转型、兴义烟叶储运站成立打牢了基础。此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局的充分肯定,还作为工作经验在全国法规工作会上进行交流。

    2012年,搁置了16年的原贵州汉高机械翻新有限公司资产清算、职工安置工作正式提上日程。此前,黄国跃带领部门工作人员与职工进行广泛谈话,开展思想引导、政策宣传,另一方面奔走于国家局、省政府、省公司、贵阳市商务局等单位之间。有人说:“你都54岁了,何必去啃这块硬骨头呢?这个问题拖了8年了,再拖到你退休也不是什么问题”。可黄国跃认为事情终究要解决,拖得越长,国家损失越大。他还认真研究起关于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的相关规定和依据,拟定对应的方案,在公司办公会上陈述情况,争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汉高清算工作得到圆满解决。事后,黄国跃深有感触地说道:“任何不负责任的延宕,损失的不仅是国家的经济利益,还要支付更多的维稳费用,可是,再想想那些年轻人,他们错失了宝贵人生的梦想,那是用再多金钱也补不回来的。”

    黄国跃为企业谋利益、为职工办实事的案例还很多。2016年7月5日,十余名退休职工代表将一面写着“为民办实事,敢担当”的锦旗送到公司总经理白云峰面前,“我们感谢公司、感谢公司领导班子,你们领导为我们退休职工办了一件十多年都没有解决的大好事!……”白总当即表示:“此次职工住宅产权问题得以解决,得益于贵州中烟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贵阳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来之不易……你们还应该感谢法改部的同志,他们做了很多具体的落实工作”。

    事件发生的背景是这样的。1998年贵阳卷烟厂某房产公司法人违法入狱。房产公司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业,导致卖出的房屋无法办理产权证,几百户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此事一拖就是18年。很多职工多次申办未果,有的人年轻盼到老,有的已经退休,有的被迫低价售出(无证房),甚至有几个老职工直到去世也没有看到房屋产权证,临终前还因无法将自己的合法遗产转给子孙后代而伤心。为此,这个群体也多次到公司上访。

    公司总经理白云峰得知此事后,亲自与市政府高层会谈获取政府支持。会议以后,黄国跃事必躬亲,带领同事竭尽全力,合理运用公司的贡献地位和影响力,与消防、土地、产权等政府有关部门多次交涉和磋商;深入职工小区,走进职工家中,了解具体情况……终于办妥了这件“横跨世纪”的积案。

    在下属眼里,他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也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完全不像他这个年龄的思维和办事方式。2014年,公司在“六五”普法中启动了法律风险防控工作的宣讲培训。以往会请外界专家来讲解授课,黄国跃却认为宣传培训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于是,结合公司所属各单位实际情况,他精心选取不同的典型案例做好课件,亲自登台讲解。课前的充分准备,贴近企业和职工的选题,形式生动活泼、互动性强的讲授方式,深受职工喜爱,在行业也得到好评。这一年,他到各单位、厂、站共巡讲9场。

     “每一个案子官司背后都涉及了各种纠结的利益,唯有公正才是法律改革工作向前推进的致胜法宝。”这句话是黄国跃这些年依法办事的准则,讲与做,知与行,在他身上得到很好的印证。

    在他调任法改部工作的6年间,在公司党组的领导下,法改部处理完成了公司多个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为职工挽回和减少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为此,法改部被国家局评为普法先进集体;黄国跃本人也被评为“烟草行业‘六五’普法先进个人”,也是他四十年烟草生涯仅有的、不推让的荣誉。


    善著文书,洞察世相  


    2014年,笔者有幸参与黄国跃《烟腔》一书的编制。还记得,他第一次将一份30万字的文稿拿给我时,非常令人吃惊。从一字一句的敲打,一篇篇章节布局,一页页收集整理,这位被“江湖人士”尊称为“黄老邪”的作者,以一种独特又倔强的风格,展现着五十年代出生的贵州烟草人的执着与自由、前卫与保守、率真与成熟。

    书中的文章涉猎很广,但其实每一篇都隐隐地透射出同样的气质。“国跃先生身形魁梧,浓眉大眼,性情耿介。貌似粗犷,其实内心细致……他是一位作家,敏感而富于幻想的作家,因此在其笔下,风景已打上他个人的烙印,已铺就他个体生命的色彩。”贵州省作协副主席李寂荡这样评价他。

    正如他自己说的,“人自为书”“每一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一本无字的书”。可是,要想将这本“无字的书”转化成“有字的书”与读者在思想中分享共鸣,并不是容易的事。

    虽然,他的初衷也许并没有期待与更多读者的内心产生交流,但当每一次样稿打印成册,分明是他一次次深度反省或者说回归自己的内心,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就在我认为书稿很难成形的时候,仍然看到他在日志里一篇篇更新。再次重新整理打印出来时,他一口气又换下了9篇文章。

    他常常在侃侃而谈中颠覆自己,“一介平民百姓,断无任何可以遮人耳目的借口和光环可言”,这成为他著书得以坚持借口。他怀着深深的“忐忑”、描述自己不安的心“如芒刺在背”“如穿着思想的睡裤在大街上乱逛”。真可谓,人情练达,便是好文章呀!

     “文章何为贵?不在于词藻的华丽,不在于修辞的优美,也不在于逻辑的缜密,而是要遵循自己的内心,有感而发,真情流露,追随自己的灵魂,于无声处,水到渠成。”原贵州省烟草专卖局陈卫东局长在评价《烟腔》时如是说。

    记得莫言对写作有一番感悟:“写作就是一种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般的大精神”。我们也可以从“黄老邪”的《烟腔》里,感受得到他对烟草这个特殊行业蕴藏的大抱负和深深的情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