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有害健康。本站含有烟草内容,18岁以下人士请勿光顾。

国家局网站
  • 2021/12/15一根针的故事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一根针他用了22年。

    这根针,我亲眼看了,有5厘米长,亮锃锃的,感觉与家里缝被子的针差不多,只是看上去略粗一些。厂财务管理科章福元老师,就是这根针的主人。

    1984年,章老师从务川县调来厂财务管理科工作,至今整整24年,科长换了几任,身边的同志走了很多,他却从未换过部门,也未挪动过工种。天天只重复一道工序:对财务凭证进行收集、整理、装订、存档。

    这根针就是章老师在装订财务凭证时用的打孔针。这根针与他风雨同舟,几十年如一日;这根针是他的“笔杆”,握在手中描写人生;这根针就像“伴侣”,每天迎来黎明送走黄昏……

    章老师个头不高,皮肤微白,清瘦干练,时常微笑的脸上架着一副金边眼镜。他待人和蔼、亲切,稀疏的头发略见银丝。他常被熟悉的同事赞誉为“活档案”。一次,厂纪委的同志因工作需要查找几年前的财务凭证和有关资料,其他同志帮忙花了很多时间也未找着,大家只有干着急,最后请“活档案”来后,3分钟就搞掂。

    虽说章老师上了点年纪,但记忆力好,熟悉财务凭证,态度认真。无论是厂内的,还是厂外的;不管是领导、还是职工,只要请到他,他都会不厌其烦,让你满意。

    章老师很普通,也很平常。在人群中,你可以忘记他的存在;在功劳簿上,他默默无闻与世无争;在工作中,却随处可见他瘦小的身影在忙碌地播种、耕耘。

    常言道:一滴水见光辉。同样,一根针也能显真情。这“真情”,展示着一个人的平常心、奉献情,启迪着他人勤俭干事,踏实做人。    (黄华强)

  • 2021/11/02“穿针引线”章老师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章老师叫章福元,今年六十岁了,一米六几的个子,常年穿着卡其色的工作服,脸颊瘦削,头上几缕稀稀疏疏的花白头发,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唇色红润,说起话来总是笑嘻嘻的,还会露出被烟熏黄了的不太整齐的牙齿。他的衣兜里时常揣着一把折断了的塑料梳子,头发凌乱时总会掏出来梳一梳。他朴实、随和、认真,是财务管理科为数不多的男同胞之一。

    1984年,章老师从务川县五金公司调入遵义卷烟厂财务管理科工作,主要从事会计档案的整理、装订、归档工作。二十几年来,这项工作就在他的手上反复进行。

    我厂最初的会计档案是用手工装订。每天早上,章老师踏进办公室,习惯性地坐在沙发上,用皮鞋刷子来来回回擦拭他的那双老式皮鞋,仿佛一天的工作就从干净、整洁的鞋子开始。然后坐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泡上一杯酽酽的茶,点燃一支香烟,随后就进入“穿针引线”的工作中。章老师先把会计人员做好的凭证一份份进行折叠对齐用订书机订起来,再把它们厚薄均匀地分开,用夹子夹住,用鞋带将它们一本本地捆;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根寸把长的钢针,穿上非常结实的专用白色装订线,在整理好的凭证左上角,订成一个“三角形”的形状,最好用包角纸涂上浆糊把这个“三角形”包好,放到取暖器上把浆糊烤干。一本本漂亮整齐的凭证就这样装订完成了。

    这样的凭证每个月有二十四、五本,章老师会把这些凭证按月份分类,一层层、一排排,井然有序地放进立式铁皮档案柜里。无论是本厂同志查阅,还是外来单位(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税务机关等人员)的检查、翻阅都快速、便捷。那根锃亮的钢针在章老师布满老茧的手上穿梭了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听到过他丁点儿的抱怨。一个年近六旬的男同志把“针线活”拨弄得如此出神入化,自燃娴熟,让全科的女同胞啧啧称奇,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两年前,财务管理科购进了一台电动装订机。不久,它便和章老师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根用了二十多年的钢针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章老师工作中是一个任劳任怨、认认真真的人;在生活中又是一个心地善良、孝顺母亲的人。他的母亲今年91岁了,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已经卧床不起两个多月。他召集了家里的兄弟姐妹轮流陪护,而每个星期有两、三天他通宵守护在母亲的病床前。病中的母亲散发出难闻的异味,一般的人都难以忍受。每天晚上他还要起来很多次,常常是刚迷糊一会,就被母亲的呻吟声唤醒,然后搀扶她去卫生间,再连扶带背地送上床,安顿好。尽管照顾母亲的那几晚上基本上睡不了觉,但他还是会在第二天早上准时来到办公室,一如既往地捣鼓着自己的“针线活”。

    记得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的一句名言:“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要干哪行爱哪行。”章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干哪行爱哪行”的老会计,平凡普通却实实在在践行着遵义卷烟厂“潜心做事、低调做人”的企业文化理念。   

    30年来正是无数个章老师式的员工爱岗敬业、默默无闻、勇于奉献,才创造出了企业今天的成绩。(彭莹)

  • 2021/10/11我们的恩师——程老师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程老师,姓程名广业,是在解放前就从事烟草工作的人。

    程老师是湄潭烟草公司退休的,在遵义烟厂建厂不久,被聘为烟厂烟叶顾问。我是在1986年认识他的,那时他虽已是年过花甲的人,但精神很好,对人和蔼可亲。他在工作中常传授烟草知识给他们,于是大家都亲切地称他程老师。

    程老师为了保障我厂的烟叶质量,非常重视烟叶质检人员的培养。我是1988年调到烟厂做烟叶质检工作的,刚来的头一年,虽说是熟悉烟叶等级,但是对如何去看待一批烟叶是否合格,是否符合卷烟配方要求,以及卷烟基本工艺都是一知半解的。记得当年我收了一车烟叶,等级是中三级,在抽检中,原级占70%,上级占20%,中四级占10%,如按要求来看,该批烟叶完全可以按原级收购,程老师当时不吱声,他听了我的意见后说:“按说可以按合格收购,但是不合格有上二级,混有上部,这样的烟叶要看大样,如果混级多,就要加工挑选,这批烟叶才能进入配方,才能保持卷烟质量的稳定”。在他的指导下,我开始开包,看大样,按常规只须20多分钟就可以下完这车烟,但是现在只看大样就用了40分钟,虽然有点累,但是我学到了知识,学到了如何为卷烟厂把关。又一次,我厂工艺科来取试制“公爵”烟的样品,程老师和我带他们去取。在取样的过程中,他要求每个等级多开几包,认真分析取具有代表性的。在取样时,工艺科的同事提出,抽取的样品质量太差,程老师说:“取样(试制)要取平衡的,这样才能保证卷烟大批量生产时符合小样的品吸风格”,这话虽是对工艺科的同事们说的,但我认为也是对我讲的。

    遵义卷烟厂在1992年前是不制烟叶收购样品的,都是每年到分公司买两套样品。程老师为进一步提高质检员的业务技能水平,在1992年烟叶收购时就要求大家在收购的过程中选留样品,在1993年4月前交出,并安排专人验收。虽说大家选留的样品不专业,但都认真对照行业标准,一片片地筛精心选。最后在参加的地区案样会上,通过评案,我们案难了5大新产品,结束了以往每年只是派人参加,不带样品,最后在参加的地区审样会上,我厂带了5套样品,结束了以往每年至少派人参加,不带样品的局面。

    程老师在烟叶收购季节,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都要到收购现场,不在当时复烤车间挂竿现场观察,了解烟叶的质量,帮我们解决在工作中的难题,就是在协调基地县烟草公司与我们的质量问题。并且对复烤烟叶的质量(烟叶本身的质量)做到心中有数,再结合卷烟工艺要求,向我们提出工作要求。比如在1991年时他要求我们对烟叶进行件件破包,吧烟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正中三,一类为加中三,保证了我厂的烟叶质量。

    虽说程老师早已离开了我们,回想起和他相处的日子,他教给我们很多知识,真是感到难以忘怀。他是我们的好老师,我们的恩师。(陈安学)

  • 2021/09/14往事记忆 —— 一场火灾事故的反思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1989年6月24日凌晨0点50分钟,卷二车间焙丝房发生了火灾,损失折款800多元,经火因调查,这次火灾原因是来我厂安装机器的安装工肖先凯、姚静筑、陈贵生三人乱扔烟头引起的火灾。直接负责人由公安消防部门依法处理,间接负责人相继受到了处罚。这是我人生路上第一次受到处罚。

    流光飞旋,已是十多年了,也许许多人已淡忘,而我始终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常以此作为话题摆给同事同学及家人听,特别是现在还在消防部队的三儿子听,我追悔并以此为戒。

    作为公安科长的我,刚上任一个多月就遇上这场火灾,望着焙丝房吊顶的废墟,犹如一块石头落在水里,溅起千层浪花。随即厂区里出现了“防火是我厂的头等大事”和“严禁烟火”的禁令。各种地上地下消防设施标志,以及来回穿梭的消防巡逻检查队随处可见。切肤之痛令我终身铭记。

    之后的做法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厂建立健全了逐级防火安全网络,厂长是全厂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厂长是直接负责人,各级进行安全承包,把防火工作同部门和个人的政治荣誉,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奖优罚劣。同时多层次多渠道对职工进行防火安全教育,采用广播、闭路电视、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简报、黑板报、标语、警示牌等多种形式对全厂职工进行教育。再就是针对本厂情况,建立了人力预防和技术预防和全方位防范。设立了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消防队和业余消防队及专职管理负责人,技术预防上厂里舍得“花钱买安全”。建厂13年来用于消防方面的经费达百万,购置了大小消防车和消防器材以及无线电对讲机等。并且推行了目标管理,依法治火,强化消防临督等办法,全厂先后拟定了《消防实施管理办法》、《禁止在游动区吸烟的规定》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至此以后,遵义卷烟厂全员防火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消防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刘国华)

  • 2021/08/10回顾厂民兵武器装备管理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遵义卷烟厂武装部,严格遵守武器装备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硬、软件军事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在民兵配备武器的23年里,做到了武器装备无丢失、无锈蚀、无损坏、无霉烂变质的四无要求,在武器使用上未发生过人身伤害事故,民兵武器装备管理取得卓越的成绩。

    遵义卷烟厂民兵组织从1977年起配发武器,装备有12.7毫米大口径高射机枪9挺,56式半自动步枪20支,56式冲锋枪10支,54式手枪2支。

    1981年,国家实行机构改革,各地人民武装部退出军队序列,遵义军分区从整个遵义地区角度上重新调整民兵装备,遵义卷烟厂民兵保留了12.7毫米大口径高射机枪5挺,56式半自动步枪5支,54式手枪1支。高射机枪库最初设在老线制丝车间二楼,轻武器保管在与老线门卫相对的厂武装部办公室里,办公室安排有民兵24小时值班。

    1990年,在上级人武部和地方政府的要求下,遵义卷烟厂武装部进行了正规化建设,厂领导拨出专款在老线厂区大门左侧为武装部和消防科修建了一栋3层楼房,武装部独占3楼,新楼除设置武装部办公室、值班室、会议室、民兵误乐室外,还有轻武器库一间(面积16平方米),重武器库一间(面积60平方米),重武器库内2挺高射机枪平架值班,3挺装箱保管。

    1997年,轻武器收归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武装部统一保管。次年,红花岗区人民武装部又调走高射机枪3挺,2000年,剩下的两挺高射机枪也上交红花岗区人民武装部统一保管。至此,遵义卷烟厂民兵完满地结束了武器装备到厂管理的历史。

    民兵武器装备在厂管理期间,遵义卷烟厂武装部按上级人武部要求销毁过一批废损弹药。其中有演习用过期木柄手榴弹1箱,锈蚀56式步枪弹62发,手榴弹1枚。废损弹药本应交上级人民武装部处理,但上级人民武装部因战备工作紧张,委托遵义卷烟厂武装部自行销毁这批废损弹药。

    演习用木柄手榴弹是1986年领出(领出时就已超过了使用年限),本想在那年厂庆庆典上作呜炮助兴使用,但从安全角度上考虑,厂庆庆典取消了鸣炮这项内容。这批演习用木柄手榴弹就被存放在武器库中,到2000年检查时绝大多数拉火管都无法拉响了。经拆卸一枚观察,这批演习用木柄手榴弹的弹体是多层纸紧密卷制而成,表层涂有一层腊,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浸泡销毁无效。弹体内是黑色火药,不能采用引爆销毁的方式。焚烧销毁办法也不安全,最先起爆的手榴弹会将其它手榴弹向四周掀射出去,危及人身安全。经反复研讨权衡,最后决定采用拆解销毁方式,安全地处理了这批演习用木柄手榴弹。

    锈蚀56式步枪弹是市武装部作为计划外弹药交我厂民兵在实弹射击中选用后剩下的,对这批锈蚀弹药采取了拆卸分解,分部位销毁的办法。手榴弹采用了深水引爆销毁。

    在遵义卷烟厂武装部严密组织下,无隐患、无污染、无遗留问题、安全、彻底地完成了这批废弃弹药的销毁任务。

    在长达23年的武器装备管理中,遵义卷烟厂武装部以武器装备的安全管理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民兵武器弹药管理 “十个必须”和“十个不准”做好武器的日常管理工作,坚持每两周擦拭武器一次,坚持每天24小时不离人的库房值班,坚持武器弹药进出库的登记,坚守民兵执勤、训练时的用枪纪律,一丝不苟地落实各项武器装备管理的规定,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武器装备管理中的隐患。每次民兵实弹射击之前,武装部要组织相关人员勘察靶场,划定警戒范围,制定靶场纪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预案,确保武器使用的安全。

    遵义卷烟厂武装部在民兵武器装备管理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上级军事机关的肯定,武装部曾22次被上级军事机关评为先进单位,2次评为“民兵武器管理先进单位”,1次评为“民兵武器管理无事故活动中成绩显著单位”。遵义卷烟厂民兵武器装备管理以优异的成绩载入我厂武装工作的光荣史册。    (郭安顺)

  • 2021/08/01危难时刻尽显军人本色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汶川地震发生后,地震灾情牵动着遵义卷烟厂广大干部职工的心,我厂在第一时间紧急动员全厂职工力量,迅速展开了一场有史以来捐款人数最多,捐款金额最大的一次救灾募捐活动,在这场募捐活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事迹。

    尤为感动的是,我厂安保科经警队的一名临时工向灾区捐了1000元,这名员工就是22岁的退伍军人——艾毅。在5月13日的募捐活动中,下夜班后正在电视机前关注地震灾情的他在得到捐款通知后就立即从家中赶到了捐款现场,由于当时身上没有带足够多的现金,需要到银行去取,他就向收款人坚定地说到:“请先把我的名字写上,我要捐1000!”。在场的人个个为之而惊讶,因为大家都知道艾毅的月工资不足800元。随后,艾毅便急匆匆地赶往银行取钱,当他把取出的这1000元捐款交到收款人手里时,在场的每一名员工无不深深被他这一行为所感动,也纷纷捐上了较高金额的捐款。

    见到艾毅,正逢他所在的经警队对他在这次捐款活动中的事迹进行表扬,从经警队队长邵光富口中得知,这次捐款,艾毅捐的1000元这一金额,对于一个参加工作不到两年而且收入不高的一名临时工来说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了,充分表现出了他个人的优良品德和尽显了一名退伍军人的本色,自己和同事们都深受感动。

    谈起当天的举动,外表斯文的艾毅腼腆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在交谈中得知,艾毅退伍前的所在部队是四川南充武警8741部队,这次救援行动率先进入汶川震中地区的部队中就有他们的部队。据他说,他以前所在部队的一名老排长已给他发了一条短信说正在汶川进行着艰难的抢险救援工作,得知这一情况后,他感叹到如果自己还在部队就好了,他一定会到一线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现在到不了现场,只有通过捐款这样的方式向灾区群众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了,曾经在部队参加过重庆北碚区森林火灾救援工作的他还深有感触地说,一瓶矿泉水在三天三夜的救援工作时挽救过他的生命,他希望他捐的这1000元可以买1000瓶矿泉水,也能挽救回1000个人的生命。(乐天)

  • 2021/07/19养猪往事

    《遵烟故事——光阴的旋律》

    2006年的7月,银江公司与鸭溪镇乐理村一生猪饲养场订购了一批小猪崽。因为没有专门运输猪崽的货车,只得勉强用单位那辆唯一的货车“双排座”去拉运。和以往买猪一样,饲养员都要亲自去挑选。当时天气太过炎热,所以决定等饲养员把当天的饲养工作完成后,傍晚时分再出发。

    从牛蹄到农场的公路正在铺设施工,我们只好绕走更加险峻,盘旋于巷口水库之上的悬崖路,这条路是当时通向农场的唯一之路。整条路路面坑洼不平,只能加倍小心,慢慢行驶。到了目的地后,经过细致称量,40头小猪崽装上了车厢。

    担心车厢太过密闭,温度高通气差,饲养员牵来一节水管,准备给车厢喷洒点水降低一点气温,当他走到后车厢时,突然向我们说:“要不得,温度太高了,太闷了,这里面像蒸笼一样,你看这些猪都在大口呼气,要赶快开走才行。”

    我们立刻找了块木板将后车厢栏上,车厢门就这样敞开着,担心车子在颠簸崎岖的道路上行驶,猪崽会跳出栏板,正在犯难,饲养员对我们说:“你们上车,等我坐后面车厢,看着这些小猪崽”。

    “车厢内没有座位,一会上坡转弯时,一定要站稳,一定要当心”,我向饲养员叮嘱了之后,也上了车。就这样车子一刻不停,小心翼翼的开到了农场。农场几名员工已经在饲养场门口等着了。驾驶员停住车子,准备取下车厢栏板时,突然有一个白色人影从车厢中跳出来,一边不停喘气。我们吓了一大跳,定睛一看原来是饲养员。原来在回来的路上车子一路卷起的灰尘淹没了他,把他“装扮”成了现在这副样子。看着此情此景,大家都笑了,他也笑了。他边拍打着身上的灰尘,边走到车厢边,将小猪崽一只一只抱下车……此刻,他笑得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质朴。

    和他一起笑着,抱着猪崽,大家不由得回想起2005年9月,那时候,饲养场刚于8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公司分三批从绥阳、虾子、深溪等地陆续购进400多头猪崽。由于没有饲养管理经验,从虾子购进的那批猪饲养不到十天就发烧,厌食,皮肤潮红,后肢无力,有少数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心力衰竭儿死亡。

    面对这种情形,公司这些从车间出身的人一个头两个大,情急之下请来了市畜牧局专家,诊断是附红体细胞病,这种病传染快,严重可造成猪崽死亡,但不属疫情,有药物可治疗。要求我们将这批猪立刻隔离到观察区。隔离后对其逐个测量体温,并进行肌肉注射药剂。很自然,这些繁重的工作只有落实到饲养员身上。隔离的猪崽有80多头,每头每天三次针剂注射,一次两种药剂,分别单独注射,也就是每头猪每天要打6针,80头也就是480针。饲养员不是专业兽医,技术动作不够娴熟,不能快速准确的找到最佳注射部位,每次打针都前他们都要全副武装,戴上口罩,穿起蓝大褂,一个负责去揪住猪崽的耳朵,将其抱起,另一个再进行注射。打完一头换一颗针头,非常费力。经过第一天的三次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但治病就要断根,第二天还得到接着按照专家的处方进行治疗,到第三天,它们的身体基本恢复,精神更加旺盛了,挣扎得也更厉害了。两天来大家都累得精疲力竭,手臂实在酸痛难耐,已经很难控制住它们。在为一头猪崽打针时,慌忙中,针一下扎到了这个饲养员手上。“哎哟,流血了,会不会有事?不会我也遭传染咯?看来一会还得给我来一针”……他的抱怨忽然间转变成了笑容,大家也都笑了,都笑得那样开心,那样可爱,那样的会心。    (罗锐峰)

X